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正俗论 宋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五、《太仓稊米集》卷四六
天下之治乱,风俗之美恶,未有不出于上之所化。
化之以正,犹惧其有所不从。
未有化之以不正,而天下自治者也。
明王以孝理天下,以躬行化之,以谓愚者犹有所未喻,顽者不可以遽革,于是又为赏罚以劝沮之。
故孝于家者,表其宅里而爵之于朝。
一有不孝,则屏徙远乡而刑之于市。
于是而犹有不孝者,况短丧而不禁,匿服而不罪,又命群臣使不终丧,是率天下而为不孝也。
天下之俗几何而不秦乎?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自公卿达于庶人,虽贵贱之势异,而哀戚之情则同。
今文武殊称而丧服异制,岂理也哉?
或曰:「圣人随宜以制法,权时而济事。
至于兵戎之急,有须其人而用之者,乌可殉人情之细而废国家之大事乎」?
曰:是不然也。
《春秋》书:「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
杜预谓:「晋人背丧用兵,故通以贱者告」。
初文公薨而未葬,襄公凶服以从戎,晋于是始墨其后,遂因以为俗焉。
《春秋》书之,盖记礼之所由变也。
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晋伐秦师,于是为急,襄公权以大义而国遂丧,于礼可不慎乎?
昔者子夏问于孔子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避也者,礼欤」?
孔子曰:「夏后氏之丧,既殡而致事。
商人既葬而致事。
故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
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谓为之也』。
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由是观之,虽兵戎之急有须其人而用之者,圣人之所不为也。
唐高祖刬亡隋之弊俗,敦三代之高风,诏文武官终丧,可谓善矣。
太宗不能终父之志,贞观六年侯君集起复,八年长孙无忌起复,十六年房玄龄起复,二十二年褚遂良起复,而高祖之制遂不复行。
岂非是四五人者得之则治,失之则乱;
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欤?
是治乱安危有系于此,不得不尔也。
就使若是,为人君者犹不当夺人之情而强之政,况不然乎?
太宗以聪明睿智之资而隆太平极治之业,可谓一时之英主矣。
其夺丧以用人,则至于再至于三而不已。
然则终唐之世,风俗之醇所以终有愧三代之盛者,以其不求正俗之本也欤?
天山碑歌 清 · 王必达
万松郁蟠天为黑,上有虬螭护名刻。
行人交说大唐年,仰视碑文身手侧。
毡椎下拜施拓工,往往震撼鸣雷风。
或登或降戒勿语,明神呵斥居巃嵷。
西陲佳拓璠玙同,好事携过崤函东。
贞观欧虞伟书体,结构虽异姿仍雄。
突厥高昌拜且舞,照耀天山矜武功。
姓名磊磊将剥落,审视方能辨官爵。
上公陈国居第一,唐之班郑侯君集
文皇几不食熊蹯,青史堪追超与吉。
此碑峨峨高插云,建者左屯卫将军
姜氏行本刊其勋,万钧薛氏亦大将监门中郎尤纷纷。
野火不焚石不破,千载中原足流播。
夷言翻作科舍图,壮气封罢狼居胥。
九成宫本夸上上,台池避暑真区区。
老弃毛锥守边塞,片幅摩挲终日对。
谁云赑屃险难攀,在我茫茫幅𢄙内。
侯君集等疏 隋末唐初 · 岑文本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
臣伏以君集等。
或位居辅佐。
或职分牙爪。
并蒙拔擢。
将帅之任。
不能正身奉法。
以报陛下之恩。
举措肆情。
罪负盈积。
实宜绳之刑典。
以肃朝纲。
高昌昏迷。
人神共弃。
朝议者。
以其地在遐荒。
或欲置之度外。
惟陛下运独见之明。
授决胜之略。
君集等奉行圣算。
遂得指期平殄。
若论事实。
并是陛下之功。
君集等止有道路之劳。
未足以称其勋力。
而陛下天德弗宰。
乃推功于将帅
露布初至。
便降大恩。
从征之人。
皆沾涤荡。
及其凯旋。
特蒙曲宴。
封属国
加之重赏。
内外文武。
咸欣陛下赏不踰时。
而未经旬日。
并付大理
虽乃君集等自挂网罗。
而在朝之人。
未知所犯。
恐海内又疑陛下。
惟录其过。
似遗其功。
臣以下才。
谬参近职。
既有所见。
不敢默然。
臣闻古之人君。
出师命将。
克敌则受重赏。
不克则受严刑。
是以当其有功也。
虽贪残淫纵。
必蒙青紫之宠。
当其有罪也。
虽勤躬洁已。
不免斧钺之诛。
故书曰。
记人之功。
忘人之过。
宜为君者也。
昔汉贰师将军李广利
损五万之师。
糜亿万之费。
经四年之劳。
唯获骏马三十匹。
虽斩宛王之首。
而贪不爱卒。
罪恶甚多。
武帝以为万里征伐。
不录其过。
封广利海西侯
食邑八千户。
校尉陈汤
矫诏兴师。
虽斩郅支单于
素贪盗。
所收康居财物。
事多不法。
司隶所系。
乃上疏曰。
臣与吏士。
诛郅支。
幸得擒灭。
司隶乃收系案验。
是为郅支报雠也。
元帝赦其罪。
封汤关内侯
黄金百斤。
晋龙骧将军王浚
有平吴之功。
王浑等论违诏。
受节度军令。
孙皓宝物。
并烧宫及船。
上表曰。
今年平吴。
实为大庆。
于臣之身。
更为咎累。
武帝赦而不推。
辅国大将军
封襄阳侯
赐帛万匹。
近隋新义郡公韩擒虎
平陈之日。
纵士卒暴乱叔宝宫内。
文帝亦不问罪。
虽不加爵。
擒虎上柱国
赐物八千段。
由斯观之。
将帅之臣。
廉慎者少。
贪求者众。
是以黄石公军势曰。
使智使勇。
使贪使愚。
故智者乐立其功。
勇者好行其志。
贪者邀趋其利。
愚者不避其死。
是知前圣莫不收人之长。
弃人之短。
良为此也。
臣又闻之。
天地之道。
以覆载为先。
帝王之德。
以含宏为美。
夫以区区汉武
及历代诸
犹能宥广利等。
况陛下天纵神武
振宏图以定六合。
岂独正兹刑网。
不行古人之事哉。
伏惟圣怀当自已有斟酌。
臣今所以陈闻。
非敢私君集等。
是以萤爝末光。
增辉日月。
陛下若降雨露之泽。
收雷电之威。
录其微劳。
忘其大过。
使君集等重升朝列。
复预驱驰。
虽非清贞之臣。
犹是贪愚之将。
斯则陛下圣德。
虽屈法而德弥显。
君集等愆过。
虽蒙宥而过更彰。
足使立功之士。
因兹皆劝。
负罪之将。
由斯而改节矣。
拓本乐毅论记 隋末唐初 · 褚遂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九
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
奉敕内出乐毅论。
右军真迹。
将仕郎宏文馆冯承素模写。
司空赵国公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特进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特进郑国公魏徵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六人
于是在外乃有六本。
并笔势精妙。
备尽楷则。
褚遂良记。
谏亲征高丽 隋末唐初 · 褚遂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九
臣闻有国家者譬诸身。
两京等于腹心。
四境方乎手足。
他方绝域。
若在身外。
臣近于坐下。
伏奉口敕。
布诰臣下。
云自欲伐辽。
臣数夜思量。
不达其理。
高丽王为陛下之所立。
莫离支辄杀其主。
陛下讨逆收地。
斯实乘机。
关东赖陛下德泽。
久无征战。
但命二三勇将。
发四五万人。
飞石轻梯。
取如回掌。
大圣有作。
必履恒规。
贵能克平凶乱。
驾御才杰。
惟陛下宏两仪之道。
扇三五之风。
提厉人物。
皆思效命。
侯君集
李靖所谓庸夫。
犹能扫万里之高昌
平千载之突厥
皆是陛下发踪指示
声归圣明。
臣旁求史籍。
讫乎近代。
为人之主。
无自伐辽者。
人臣往征。
则有之矣。
汉朝荀彘杨仆
魏代则母邱俭王颀。
司马懿犹为人臣。
慕容贞僣号之子。
皆为其主长驱高丽
虏其人民。
削平城垒。
陛下立功同于天地。
美化苞于古昔。
自当超迈于百王。
岂止俯同于六子。
昔剪平寇逆。
大有爪牙。
年齿未衰。
犹堪任用。
匪惟陛下之所使。
亦何行而不克。
方今太子新立。
年实幼小。
自馀藩屏。
陛下所知。
今一旦弃金汤之全。
渡辽海之外。
臣忽三思。
烦愁并集。
大鱼依于巨海。
神龙据于川泉。
此谓人君不可轻而远也。
且如长辽之左。
或遇霖雨滂沱。
水潦腾波。
平地数尺。
夫元菟滨海
途深难测。
非万乘所宜行践。
东京太原
谓之中地。
东撝可以为声势。
西指足以摧延陀。
其于西京
径路非远。
为其节度
以设军谋。
莫离支颈。
献皇家之庙。
此实处安全之上计
社稷之根本。
特乞天慈一垂省纳。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诏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褒贤昭德
昔王令典。
旌善念功。
有国彝训。
吏部尚书上党县长孙无忌中书令临淄县房玄龄武大将军尉迟敬德兵部尚书建平县杜如晦左卫将军全椒县侯君集等。
或夙参谋谟。
绸缪帏幄。
竭心倾恳。
备申忠益。
或早从任使。
契阔戎麾。
诚著艰难。
绩宣内外。
义冠终始。
志坚金石。
誓以山河。
允朝议
无忌齐国公
元龄封邢国公
敬德封吴国公
如晦封莱国公
君集封潞国公
邑各三千户。
纪功碑 唐 · 司马太贞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二
匈奴殄灭。窦将军燕山之功。
闽越泯清。马伏波铜柱之迹。
然则振英风于绝域。申壮节于殊方。
莫不腾茂实于千载。播芳猷于万古者矣。
大唐德合二仪。道高五帝。
握金镜以朝万国。调玉烛以驭兆民。
济济衣冠。煌煌礼乐。
车书顺轨。扶桑之表俱同。
治化所沾。濛汜之乡咸暨。
天山而池瀚海。内比户以静幽都。
莫不解辫发于槁街。改左衽于夷陋。
高昌国者。乃是西汉屯田之壁。
遗兵之所居。曲文泰即其苗裔也。
往因晋室多难。偫雄竞驰。
中原乏主。边隅遂隔。
问届我于𥩄多拔王磨局至吟靡遗启政。自皇威远被。
稽颡来庭。虽沐仁风。
情怀首鼠。杜远方之职贡。
阻重译之往来。肆豺狼之心。
起蜂虿之毒。若德聚庶贼盛无已。
圣上慜彼苍生。申兹吊伐。
乃诏使持节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上柱国陈国公侯君集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副总管左屯卫大将军上柱国永安郡开国公薛万均副总管左屯卫将军上柱国通川县开国男姜行本等。爰整三军。
张行天罚。但妖氛未殄。
将军逞七纵之威。百雉作固。
英奇申九攻之略。以通川公深谋间出。
妙思纵横。命前军营造攻具。
乃统沙州刺史上柱国望都县开国侯刘德右监门中郎将上柱国淮安县开国公衡智锡左屯卫中郎将上柱国富阳县开国伯屈昉左武候郎将李海崖前开州刺史时德衡右监门长史王进威等。并率骁雄。
鼓行而进。以贞观十四年五月十日
师次伊吾时罗漫山北登里绀所。未尽旬月。
尅成奇功。伐木则山林殚尽。
叱咤则川谷荡薄。冲梯暂整。
百𣙠冰碎。机旝一发。
千石云飞。墨翟之拒无施。
公输之妙讵比。大总管运筹帷幄。
继以中军。铁骑亘原野。
金鼓动天地。高旗蔽日月。
长戟彗云霓。自秦汉出师。
未有如斯之盛也。班定远之通西域
故迹罕存。郑都护之灭车师
空闻前史。雄图世著。
彼独何人。乃勒石纪功。
传诸不朽。其词曰。
于赫大唐。受天明命。
化济得成。功宁山境。
荒服犹阻。夷居不定。
乃拜将军。殄兹枭獍。
谋六奇动思偫雄逞力。阵开龙胜营□庶星光旗明日色。
扬旌塞表。振威西极。
峨峨峻岭。眇眇平原
塞云暝结。朝风昼昏。
长纪洛雪。高树□今据铭功赞
与公诀 清 · 洪亮吉
建成,杀元吉,侯君集张亮,又复与生诀。
君不见,诛管蔡,族信布,上法周元公,下法汉高祖
东皋子陈尚书书略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东皋先生讳绩字无功
文中子之季弟也。弃官不仕。
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贞观初仲父太原府君为监察御史
侯君集。事连长孙太尉
由是获罪。时杜淹御史大夫
密奏仲父直言非辜。于是太尉与杜公有隙。
而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矣。季父与陈尚书叔达相善。
陈公方撰隋史。季父持文中子世家与陈公编之。
陈公亦避太尉之权。藏而未出。
重重作书遗季父。深言勤恳。
季父答书。其略曰。
亡兄昔与诸公游。其言皇王之道至矣。
仆与仲兄侍侧。颇闻大义。
亡兄曰。吾周之后也。
世习礼乐。子孙当遇王者。
得申其道。则儒业不坠。
其天乎。其天乎。
魏文公对曰。夫子有后矣。
天将启之。徵也傥逢明王。
愿翼其道。无敢忘之。
及仲兄出胡苏杜大夫尝于上前言其朴忠。
太尉闻之怒。而魏公适入奏事。
太尉。魏公曰。
君集之事果虚耶。御史当反其坐。
果实耶。太尉何疑焉。
于是意稍解。然杜与仲父抗志不屈。
魏公亦退朝默然。其后君集果诛。
且吾家岂不幸而多言见穷乎。抑天实未启其道乎。
仆今耕于野有年矣。无一言以裨于时。
无一势以托其迹。没齿东皋。
醉醒自适而已。然念先文中之述作。
门人传受。升堂者半在廊庙。
续经及中说。未及讲求而行。
嗟乎。足下知心者。
顾仆何为哉。愿记亡兄之言。
庶几不坠足矣。谨录世家寄去。
馀在福郊面悉其意。幸甚幸甚。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686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四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君讳通。字某
其先沛国谯人也。近代因官。
遂居于瓜州长乐县。故今为县人焉。
颛顼高阳之子孙。曹叔振铎之苗裔。
山河白马。汉丞相开一代之基。
谯沛黄龙。魏武帝定三分之业。
承家恤允。岳峙星罗。
雍州之西境。断匈奴之右臂。
容驷马。旌旗玉塞之雄。
坐列三貂。人物金行之秀。
祖某。隐居不仕。
父显。荡寇将军
河庭宝玉。广都鸾凤。
或闾阎之内。礼敌于诸侯。
或枹鼓之间。威振于千里。
功则可大。以官族而为官。
德亦不孤。惟将门而有将。
君天才卓越。雄略纵横。
陶谦性好于幡旗。王浚志在于长戟。
方谏议口诵孙吴诸葛武侯吟梁甫
属有隋之末。四海分崩。
皇运之初。三光草昧。
五星同聚。田横犹在于海中。
九代飞荣。隗嚣尚屯于陇右。
贺拔盛操符誓众。斩木称兵。
以被发左衽之馀。负梼杌穷奇之号。
遂欲驱驰我塞北。挠乱我河西
天子不怿于庙堂。鼓其雷电。
使者相望于道路。申其吊伐。
武德元年。乃诏侍中杨仁恭出使。
先之以德义。陈之以兵甲。
七旬干羽。不藉有苗之师。
万国侯王。坐见防风之戮。
君深知逆顺。独断胸怀。
去危即安。转祸为福。
非如马援遨游二帝之都。不学窦融自保三分之重。
敕授昭武校尉鲜卑丑类。
慕容残孽。迁于大棘之城。
止于小之介。虽谓其偫下。
愿闻礼于上京。而拜于将军
遂誇大于诸国。贞观八年
特进代国公李靖行军大总管登坛拜将
授钺行师。开太一之三门
闭阴符之六甲。决胜于俎豆。
然后折冲万里。信贤如腹心。
故能匡正八极。君当仁不让。
闻义则行。从王粲之戎旅。
班超之笔研。系单于之颈。
有类长沙斩楼兰之王。
更加平乐。诏除上骑都尉
车师旧国。俯枕前庭。
戊巳遗墟。斜连后壁。
天山而板荡。拥蒲海而虔刘。
圣人之德。非欲穷兵黩武。
王者之师。盖为夷凶靖乱。
十四年。诏兵部尚书侯君集行军大总管
军营玉帐。武略珠韬。
旌旗蔽于日月。金鼓闻于天地。
安人保大。实凭帷幄之谋。
斩将搴旗。咸藉武夫之力。
君缅怀高义。思报国恩。
从来六郡之子。是为万人之敌。
梯冲所及。披靡坚城。
矛戟所临。野无横阵。
一举而清海外。再战而涤河源。
饮至策勋。抑惟恒授。
诏除上柱国。君备尝艰阻。
频有战功。天子闻之。
累加徵辟。慕田畴之节。
羞卖卢龙之塞。高鲁连之义。
请从沧海之游。遂乃散发乡亭
拂衣丘壑。为赵魏之老。
羲皇之年。关内诸公。
深知郭解洛阳人物。
高谈剧孟。家僮有礼。
皆使拜宾。门客多才。
咸能市义。南宫养老。
坐闻鸠杖之荣。东岳游魂。
俄见鹤书之召。以龙朔元年某月某日。
终于里第。呜呼哀哉。
夫人某官之女也。沅湘降祉。
河洛腾休。符玉石之坚贞。
贯风霜之惨烈。镜飞天上。
窥祥凤于银台。剑动星文。
秘蛟龙于玉匣。以某年某月日终。
越某年月日。合葬于某原。
君孝实因心。忠为令德。
鲜花匝树。尽兄弟之欢娱。
好鸟鸣林。展交游之宴喜。
太初朗月。俯照金鞍。
叔夜清风。来生宝剑。
故能战必胜。攻必取。
西零种族。遥惮武臣。
北漠酋豪。见称飞将。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园令独慕于相如。汉长怀于李牧
长子游击将军政府右果毅都尉上柱国永雄次子朝散郎西州柳中县主簿上骑都尉知君等。三馀广学。
百战雄才。就养之方。
兼申爱敬。慎终之道。
不忘哀戚。虽雨崩防墓。
孔子之格言。而水齧前和。
文王之故事。即以某年月日。
改葬于木城之平原。长妇某氏。
即永雄之妻也。某官之女。
柔风淑誉。习礼闻诗。
上奉舅姑。旁睦娣姒。
温家之妇。方欢白玉之台。
卢氏之妻。空对黄金之碗。
先以永淳元年某月日终。至是即陪窆于茔内。
右翊卫宏轨。兵图日用。
剑术天知。六郡许其良家。
三川养其声利。思宏祖德。
愿叙家风。托无愧之铭。
跋涉载劳于千仞。访他山之石。
东西向踰于万里。炯效官昌运。
负谴明时。始以东宫学士
出为梓州司法。倾盖相逢。
当仁不让。庶使见曹娥之碣。
杨修叹其好词。读元寿之文。
高祖称其佳作。其词曰。
大矣丞相。天地寅亮。
烝哉王侯。子孙蕃昌。
条分叶散。源浚流长。
金城北峙。玉关西侯。
山泽骈罗。衣冠辐凑。
降神生德。兴贤诞秀。
万人英。材标国桢。
髫年学剑。丱岁论兵。
以身许国。东讨西征
皇家启圣。拨乱反正。
逆贼游魂。不恭王命。
亦既授首。河西大定。
蕞尔湟中。车书未同。
赫斯怒。攒其英雄。
风行电转。谷静山空。
二庭遗孽。交河路绝。
天子闻鼙。元戎按节。
王师无战。海外有截。
归我田庐。功成不居。
岁云秋矣。日月其除
寿非金石。命也何如。
孝乎兄弟。葬之以礼。
者莪。人生苦多。
言犹在耳。邈若山河。
杂书子美1093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七、《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诗话总龟》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悲陈陶》云:「四万义军同日死」。
房琯之败也。
《唐书》作「陈涛邪」,不知孰是?
临败,犹欲持重有所伺,而中人邢延恩促战,遂大败。
故次篇《悲青坂》云:「焉得附书与我军,留待明年莫仓卒」。
《北征》诗云:「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此谓陈元礼也。
元礼玄宗平内难,又从幸蜀,首建诛杨国忠之策。
洗兵马行》:「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张镐也。
明皇虽诛萧至忠,然常怀之。
侯君集云「蹭蹬至此」,至忠亦蹭蹬者耶?
子美亦哀之云:「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
《后出塞》云:「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驱益愁思,身废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详味此诗,盖禄山反时,其将校有脱身归国而禄山杀其妻子者,不知其姓名,可恨也。
高宗封事 初唐 · 魏元忠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六
臣闻理天下之柄。
有二事焉。
文与武也。
然则文武之道。
虽有二门。
至于制胜御人。
其归一揆。
方今王略遐宣。
威远振。
建礼乐而陶士庶。
训军旅而慑生灵。
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
而不稽之以权略。
谈文者以篇章为首。
而不问之以经纶。
而奔竞相因。
遂成浮俗。
臣尝读魏晋史。
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
近观齐梁书。
才士亦复不少。
并何益于理乱哉。
从此而言。
陆士衡著辩亡论。
而不救河桥之败。
养由基射能穿札。
而不止鄢陵之奔。
断可知矣。
赵岐撰禦寇之论。
山涛陈用兵之本。
皆坐运帷幄。
暗合孙吴
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
仁者必有勇。
何平叔王夷甫
岂得同日而言哉。
臣闻才生于代。
代实须才。
何代而不生才。
何才而不生代。
故物有不求。
未有无物之岁。
士有不用。
未有无士之时。
夫有志之士。
在富贵之与贫贱。
皆思立于功名。
冀传芳于竹帛。
班超投笔而叹。
祖逖击楫而誓。
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
且知已难逢。
英哲罕遇。
士之怀琬璧以就埃尘。
抱栋梁而困沟壑者。
则悠悠之流。
直睹此士之贫贱。
安知此士之方略哉。
故汉韩信
举军惊笑。
蜀用魏延
偫臣觖望。
嗟乎。
富贵者易为善
贫贱者难为功。
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
而不展其志略。
身为时主所知。
竟不能尽其才用。
则贫贱之士。
焉足道哉。
汉文帝时
魏尚李广
并身任边将。
位为郡守
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
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
李广恨生不逢时。
令当高祖日。
万户侯岂足道哉。
夫以李广才气。
天下无双
匈奴畏之。
号为飞将
尔时胡骑凭陵。
足伸其用。
文帝不能大任。
反叹其生不逢时。
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
而乃远想廉颇李牧
冯唐曰。
虽有而不能用。
近之矣。
从此言之。
疏斥贾谊
复何怪哉。
此则身为时主所知。
竟不能尽其才用。
晋羊祜献计平吴。
贾充荀勖沮其策。
叹曰。
天下不如意。
十居八九。
缘荀贾不同。
竟不大举。
此则位处立功之际。
而不得展其志略。
而布衣韦带之人。
怀一奇。
抱一策。
上书阙下。
朝进而望夕召。
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
五品已上。
得不有智计如羊祜
武艺如李广
在用与不用之间。
不得骋其才略。
伏愿降宽大之诏。
使各言其志。
无令汲黯气。
卧死于淮阳
仲舒大才。
位屈于诸相。
臣闻帝王之道。
务崇经略
经略之术。
必仗英奇。
自国家良将。
可得言矣。
李靖突厥
侯君集高昌
苏定方西域
李绩辽东
奉国威灵。
亦其才力所致。
古语有之。
人无常俗。
政有理乱。
无彊弱。
将有能否。
由此观之。
安边境。
立功名。
在于良将也。
赵充国先零
冯子明讨南羌。
皆计不空施。
不虚发。
则良将立功之验也。
然兵革之用。
王者大事。
存亡所系。
若任得其才。
则摧凶而扼暴。
苟非其任。
则败国而殄人。
北齐孝元云。
持大兵者。
如擎盘水
倾在俯仰间。
一致蹉跌。
求止岂得哉。
从此而言。
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
司马懿闭营而困诸葛亮
俱为上策。
此皆不战而却敌。
全军以制胜。
是知大将临戎。
以智为本。
汉高之英雄大度。
曰吾宁斗智。
魏武之机神冠绝。
犹依法孙吴
假有项籍之气。
袁绍之基。
而皆泯智任情。
终以破灭。
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
明暗异等。
多算少谋。
众寡殊科
故魏用柏直以拒汉。
韩信轻为竖子。
燕任慕容评以抗秦。
王猛谓之奴才。
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
夫中材之人。
素无智略。
一旦居元帅之任。
而意气轩昂。
自谓当其锋者。
无不摧碎。
岂知戎昭果毅
敦诗说礼之事乎。
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
其后果辱秦军。
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
登时见折季布
皆其事也。
当今朝廷用人。
类取将门子弟。
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
此等本非干略见知。
虽竭力尽诚。
亦不免于倾败。
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
后汉马贤讨西羌。
皇甫规陈其必败。
宋文帝使王元谟收复河南
沈庆之悬知不尅。
谢元以书生之姿。
苻坚天下之众。
超明其必胜。
桓温提数万之兵。
万里而袭成都
刘真长期于决取。
虽时有今古。
人事皆可推之。
取验大体。
观其锐志与识略耳。
明者随分而察。
成败之形。
昭然自露。
京房有言。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古。
则昔贤之与今哲。
意况何殊。
当事之际也。
皆随时而立功。
岂复取于往代。
待才于未来也。
即论知与不知。
用与不用。
夫建功者言其所济。
不言所起。
言其所能。
不言所
陈汤吕蒙马隆孟观
并出自贫贱。
勋济甚高。
未闻其家代为将帅
董仲舒曰。
为政之用。
譬之琴瑟。
不调甚者。
必解弦而更张之。
乃可鼓也。
故阴阳不和。
擢士为相。
蛮夷不龚。
拔卒为将。
即更张之义也。
以四海之广
亿兆之众。
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
臣恐未之思也。
夫何远之有。
臣闻赏者礼之基。
罚者刑之本。
故礼崇则谋夫竭其能。
赏厚则义士轻其死。
刑正则君子其心。
罚重则小人惩其过。
然则赏罚者。
军国之纲纪。
政教之药石。
纲纪举而众务自理。
药石行而文武用命。
吐蕃蚁结蜂聚。
本非勍敌。
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
奉命专征。
不能激励熊罴。
乘机扫扑。
败军之后。
又不能转祸为福。
因事立功。
遂乃弃甲丧师。
脱身而走。
幸逢宽政。
罪止削除。
国家网漏吞舟。
何以过此。
天皇迟念旧恩。
收其后效。
当今朝廷所少。
岂此一二人乎。
且赏不劝谓之止善。
罚不惩谓之纵恶。
仁贵自宣力海东。
功无尺寸。
坐玩金帛。
渎货无厌。
今又不诛。
纵恶更甚。
臣以疏贱。
干非其事。
岂欲间天皇之君臣。
厚薄于仁贵
以刑赏一亏。
百年不复。
区区所怀。
实在于此。
古人云。
国无赏罚。
尧舜不能为化。
今罚不能行。
赏亦能
故人间议者。
皆言近日征行。
虚有赏格。
而无其事。
中才之人。
不识大体。
恐赏赐勋庸。
倾竭仓库。
留意锥刀。
将此益国
徇目前之近利。
忘经久之远图。
所谓错之毫釐。
失之千里者也。
且黔首虽微。
不可以欺。
得志瞻望恩泽。
必因事而生心。
既有所因。
须应之以实。
岂得悬不信之令。
设虚赏之科。
比者师出无功。
未必不由于此。
文子曰。
同言而
在言前。
同令而行。
诚在令外。
商君移木以表
曹公割发以明法
也哉。
有由然也。
苏定方辽东
李绩平壤
赏绝不行。
勋仍淹滞。
数年纷纭。
真伪相杂。
纵加沙汰。
未至澄清。
臣以吏不奉法。
慢自京师
伪勋所由。
主司之过。
其则不远。
近在尚书省中。
不闻斩一台郎
戮一令史
使天下知闻。
天皇何能照远而不照近哉。
神州化首。
万国共尊。
文昌政本。
四方是则。
轨物宣风
理乱攸在。
臣是以披露不已。
冒死尽言。
且明镜所以照形。
往事所以知今。
臣职不稽古。
请以近事言之。
贞观年中。
万年县尉司元景
舞文饰智。
以邀乾没。
太宗审其奸诈。
弃之都市。
及征高丽也。
总管张君乂。
击贼不进。
斩之旗下。
臣以为伪勋之罪。
多于元景
仁贵等败。
重于君乂。
向使早诛薛仁贵郭待封
则自馀诸将。
岂敢失利于后哉。
子云
慈父多败子。
严家无格虏。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公孙宏有言。
人主病不广大。
人臣病不节俭。
臣恐天皇病之于不广大。
过在于慈父。
斯亦日月之一蚀也。
又今之将吏。
率多贪暴。
所务唯狗马。
所求唯财物。
赵奢吴起散金养士之风。
纵使行军。
悉是此属。
臣恐吐蕃之平。
未可旦夕望也。
凡人识不经远。
皆言吐蕃战。
前队尽。
后队进。
甲坚骑多。
而山有氛瘴
官军远入。
前无所获。
不积谷数百万。
无大举之资。
臣以为吐蕃之望中国。
犹孤星之对太阳。
有自然之大小。
不疑之闇。
夷狄虽禽兽。
亦知爱其性命。
岂肯尽死而后进哉。
残迫其人。
非下所愿也。
必其战不顾死。
则其兵法许敌能斗。
当以智算取之。
何忧不克哉。
向使将能杀敌。
横尸蔽野。
敛其头颅。
以为京观。
则此虏闻官军钟鼓。
望尘却走。
何暇前队皆死哉。
仁贵等覆师丧气。
故虏得跳梁山谷。
又师行必藉马力。
不数十万。
不足与虏争。
臣请天下自王公及齐人。
之口。
人税百钱。
又弛天下马禁。
使民得乘一大马
不为数限。
官籍其凡。
勿使得隐。
不三年。
人间畜马可五十万。
即诏州县。
以所税口钱市之。
若王师大举。
一朝可用。
且虏以骑为
若一切使人乘之。
则市取其良。
以益中国。
使得渐耗虏兵之盛。
国家之利也。
李君羡传论988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小畜集》卷一五、《曹南文献录》卷五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贞观中太白频昼见,太史曰「女主昌」,又谣言当有女主武王者。
太宗深恶之。
君羡封武连郡公,又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
上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其小字,君羡自称五娘
太宗以其封邑皆有武字,又名合女主之谶,愕然忌之,卒以谋反下诏诛焉。
噫,太宗以圣文神武驾驭英雄,心腹推于人,故人不疑矣;
赏罚当于人,故人不怨矣。
至于进功臣而诎宗室,亦一代之真主尔。
且其侯君集之反也,太宗自按之,洎尽得其状,复谓群臣曰:「往者国家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致之于法。
吾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
太宗君集而薄君羡邪?
盖天文变于上,人谣腾于下,虽圣人不能不疑惧矣。
惧而修德可也,疑而行诛则有陷于非罪者必矣。
君羡匹夫之命,不足道也。
洎武氏出,则太宗之德,得无累乎?
故《书》曰「疑谋勿成」者,为是也。
吾读唐史至是,叹君羡之罹罪无状而见诛,惜文皇之用刑有时而不中。
因论以志之,亦以为君臣之戒矣。
侯君集高昌纪功碑986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小畜外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圣人之化,其行也无外;
王者之师,其征也无战。
化者声教之谓也,师者吊伐之谓也。
以德柔远,虽蛮貊而必怀;
奉天行诛,虽荒服而不匮。
是以周之薄伐,至于鬼方,未为劳也;
秦之祸衅,起于萧墙,弗能救也。
帝皇之道,今古同风。
高昌国中夏七千里,路多沙碛之艰,地无草木之利。
夏风吹人,如燎如焚;
冬风切骨,飞冰飞雪。
尝行百人,至者一二而已。
历代以来,置之度外。
高祖皇帝革隋之乱,筑唐之基。
义旗高揭以来苏,倒悬斯解;
天泽下流而怀远,犷俗知归。
今皇上躬擐戎衣,赞成王业。
当开基拨乱,必矢石以亲临;
洎嗣位守成,惟道德而是务。
遂使日月所照,霜露所加,人如子来,化乃盂覆。
万方述职,梯航极率土之滨;
诸侯勤王,玉帛小涂山之会。
高昌王曲文泰,为西戎之酋长,识南面之文明。
蝼蚁慕膻以来思,盖如舜行;
葵藿倾心而效顺,自向义之。
国家念重遐陬,礼存厚往,寻加王爵,仍许袭封。
虽恩信之弥隆,顾猖狂而未已。
恃其远地,辄恣欺天。
凡彼行商,悉邀利而遏绝;
徵之入觐,复称疾以迁延。
顾兹蠢尔之徒,动我赫斯之怒。
皇上咨询百辟,缮理六军,将兴出律之师,爰择徂征之将。
乃诏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授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往讨之。
帝曰:「万里征行,师旅不得不武;
四夷率服,叛逆不得不征。
止期混一于车书,且非贪求于土地。
慎尔专征之略,副予问罪之怀」。
于是睿略风宣,人心胶固。
凿凶门而后出,设祃祭而启行。
指三苗之君,且非乐战,依九伐之法,惟仗至仁。
金鼓之响沸天,貔虎之心匪石
京观将筑,鲸鲵斩首以须封;
泰山其颓,蝍蛆举尾而何益?
故得鬼神幽赞,天地冥符。
坐甲裹粮,师次方屯于柳谷;
恶盈祸满,渠魁已动于《薤歌》。
我则礼不伐丧,义惟示信,俾知去就之理,谕以祸福之机。
其子乃去顺效尤,婴城自固;
我师则奉辞伐罪,鸣鼓而前。
鳞萃翼涉,然犹以之环合;
鼎鱼幕燕,孤垒于是卵危。
攻城之器械云趋,木堑之拓徒麇至。
高楼下瞰,疑鲸蜃以明喷;
飞石交驰,误星辰之夜陨。
守陴者无复得立,入室者徒自偷生。
既无因垒之功,须解长平之瓦
火生于木,信祸发以自贻;
城复于隍,纵深沟而徒尔。
突厥惧威而失叛,智盛力屈以来降。
解涂炭于一城,忽开汤网
光祖宗于七庙,遽献秦囚。
重瞳绝西顾之忧,流沙见东倾之水。
非夫圣人之行化,王者之用师,孰能与于此乎?
若夫化之未敷,政之或缺,则舟中敌国,况其远者乎!
圣人之有作,神之既至,则天下为家,况其迩者乎?
是知将不能立功,依至德而功自辑;
兵不能决胜,仗大义而胜自随。
幸施犬马之劳,实赖皇王之化。
爰旌盛德,特树丰碑。
庶使摧铜柱于炎荒,神功不朽;
燕然于绝塞,鸿业弥光。
其铭曰:
蠢兹高昌,天西一方。
厥族蚁聚,其心犬狂。
地无水草,天多雪霜。
杜绝声教,扰乱边防。
爰自历代,致之度外。
赫赫巨唐,威行绝塞。
伊彼蕃酋,是曰文泰
欣戴尧天,骏奔禹会。
于休圣君,恩隆远人。
封以王爵,列之外臣。
其来也薄,孰为贡珍
其往也厚,礼同国宾
一旦骄慢,恃其地远。
弗倾,逆草不偃。
邀我厚利,遏绝商贩。
拒我诏命,托之疾患。
王赫斯怒,爰整军旅。
桓桓六师,非义弗举。
匪贪货殖,匪拓疆土。
志在问罪,岂曰黩武?
乃命君集,兵柄是执。
爰吊爰伐,非掩非袭。
勿谓遐方,化无不及。
勿谓劳人,功无不立。
王师将至,渠魁自毙。
礼不伐丧,罪无及嗣。
其子智盛,袭爵继位。
婴城向隅,忘我大义。
事不获已,举而伐之。
高楼巨石,平隍塞池。
民尽入室,兵无守陴。
强援不至,孤城日危。
势穷力屈,衔璧而出。
释缚军门,振我戎律。
献俘太庙,庆我王室。
人骇捷音,事光史笔。
非臣之力,乃君之德。
睿算无遗,神功不测。
化茍未敷,萧墙有隙。
道之既至,鬼方必尅。
西域乂安,师人凯旋。
干戈倒载,风教诏宣。
德迈前古,功侔上玄。
刊石纪事,垂千万年。
李怀光立后诏 中唐 · 德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二
怀旧念功。
仁之大也。
兴灭继绝。
义之宏也。
蔡叔圯族。
周公封其子于东土。
韩信干纪。
汉后爵其孥以弓高
侯君集之不率景化。
太宗存其嗣以主祀。
详考先王之道。
洎乎烈祖之训。
皆以刑佐德。
俾人向方。
则斧钺之诛。
甲兵之伐。
盖不得巳而用也。
曩岁盗臣窃发。
国步多虞。
朕狩于近郊。
指期薄伐。
将振昆阳之旅。
以兴涿鹿之功。
徵师未达于诸侯。
卫士且疲于七萃。
李怀光三军夙驾。
千里勤王。
上假雷霆之威。
下逐虎狼之众。
议功方始。
守节靡终。
潜构祸胎。
拒违朝命。
弃同即异。
舍顺效逆。
为臣至此。
在法必诛。
犹示绥怀。
庶其牵复。
而枭音益厉。
豨突莫迁。
大戮所加。
曾无噍类。
虽自贻伊戚。
与众弃之。
而言念尔劳。
何嗟及矣。
以其前效犹在。
孤魂无归。
怀之恍然。
是用悽轸。
予欲布陈大惠。
冀以化成。
保合太和。
期于刑措。
宜以怀光外孙燕入八赐姓李氏名承绪。
左卫率府冑曹参军
怀光之后。
仍赐钱一千贯。
任于怀光墓侧置立庄园。
侍养怀光妻王氏。
并备四时享奠之礼。
呜呼。
朕实不德。
临于兆人。
泣辜宥罪。
素诚所志。
尔其保姓受氏。
宣力承家。
勉绍乃考之建国庸。
无若尔父之违王命。
上皇帝万言书 北宋 · 欧阳澈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历代名臣奏议》卷八二、《淮郡文献志》卷一七
江西抚州崇仁县布衣臣欧阳澈谨昧死百拜望北上书献于皇帝陛下:臣闻履大宝之尊位,而能从谏如流,乐取于人以为善者,人君之德也。
当国家危急之际,而能奋不顾身,敢为人所难者,人臣之义也。
忘布衣之贱,而尽忠竭节,以干斧钺之诛者,知死有轻于鸿毛也。
臣伏睹太上皇禅位之初,金贼渝盟,犯我京城太学诸生忠义奋发,伏阙上书,首建诛六贼之议。
奸臣怙势,妒贤嫉能,欲塞言路,以寘之死。
诸生惶惶股慄,性命垂于虎口,赖陛下刚明果断,速降诏旨严行止绝,遣中使宣谕,脱诸生于死地。
寻后诸生敷奏朝廷得失,兼上用贤之请,伏阙上书,于再于三。
陛下俯加容察,断知外侮凭陵,元元被害,王师败绩,国势不振者,皆缘六贼奸谋,误我上皇。
于是悉正典刑,以谢天下,黜白时中等而不用,复李纲而相之。
臣以是知陛下非特能听又能行,正所谓从谏如流,乐取于人以为善,而备人君之德者也。
臣伏读正月一日圣诏,许士庶实封直言得失,臣又知陛下卓然能以尧舜为己任,欲开言者之路,以来天下之策,欲却夷狄之侮,以安天下之势,正忠臣义士赤心事上之秋。
凡纪纲法度有不利于时、不便于民者,恨不知耳,知而不言,岂不负明天子勤求之意哉!
臣比者恭读圣诏曰:「敌势未已,动起兵端,必欲割我土地,残我人民,覆我宗社。
忠臣孝子,自当体国念家,人自为战」。
臣读至此,不觉涕泗交颐。
重念我隆兴,四方无虞,人物滋富,自古未有伦拟。
一旦为金贼侵侮,攻陷井邑,蠹害良民,凡厥士庶,岂不寒心!
臣恨无杰出之勇,鼓行而前,倡天下慕义之徒,使或愿持一戟,或愿操一戈,捣其巢穴,复其河北,措京城于奠枕之安也。
臣晓夜以思,蒙被国家教育,为日滋久,虽不能奋股肱之力而从事于锋镝之下,然谋猷筹画或有可采,未必不能立尺寸功,以报国家平昔之恩。
于是博采于古,参酌方今利害之大者,条陈十策,以献朝廷,皆保邦御俗之方,安边禦戎之术。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臣虽狂斐,然上以应天子求言之诏,下以摅寒士报国之诚,非敢自谓其策之可用,亦庶几所谓当国家危急之际,能奋不顾身,敢为人所难者也。
臣生三十年矣,幼失所怙,猥绍箕裘之业,愿以忠孝自立。
而臣有子可继先人嗣,故臣每览前史,见忠臣义士奋身报国者,未尝不掩卷浩叹,恨不能希其踪。
臣今日适丁国家多难,敢以草茅书生,妄议朝廷得失,臣故知干犯天威,罪必无赦。
然臣所以甘心于此者,实愿以一身而安天下也。
臣故曰知死有轻于鸿毛者此也。
臣以刍荛之言,上渎冕旒之听,伏愿陛下留神省察,无以万乘之尊而骄之,无以一介之微而忽之,则天下幸甚。
臣闻三代而下,帝祚绵远,莫如汉唐
然当其内外之患未夷,蜂屯蚁聚,攻城破邑,兵端四起,师出无功,则为之君者曷尝坐视其困哉,盖亦躬行之矣。
天锡勇智,绝类离伦,神戈一挥,无不从顺。
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固将褫魂破胆,望风慑服。
汉高祖陈豨邯郸唐太宗建德于虎牢,以至高丽贼乱,亲驾六师,一举而辽东平。
凡此之类,皆欲出于涂炭,故决策亲征,奋张天威,遐耀神武,遣将出师,仗义问罪,所至克捷,而后戎心沮丧,恐惧远遁也。
契丹晋天福以来,践蹂幽蓟,北鄙之境,殆无宁岁。
至景德元年,举国来寇,遂陷德清以犯天雄。
当是时,京师之地,危于累卵,真宗皇帝忧勤日加,夜分不寐,画计无所从判。
朝廷大臣持禄保位,动为身谋。
居于江南者劝上幸金陵,居于西蜀者劝上幸成都,曾无为社稷计者。
宰相寇准鲠峭不回,奋忠义心以破群议,独以亲征为献。
天子可其奏,于是锐然亲征。
既次澶渊,诸道兵大会,敌既震动,杀其骁将顺国王达览,敌惧遂请和。
于时万一非天子乾刚决断,用寇准计,必不能成其功。
古语有之曰:「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
正此之谓也。
臣为陛下今日计,莫若以虎符起天下之兵,而决策亲征,歼夷丑虏,绝其根本,使无遗类,则国威复振而后患不作矣。
臣窃观陛下即位之初,金贼犯顺,势吞中国,其势可谓迫矣。
当时大臣,亦有劝上他幸者,然赖陛下聪明,不惑群议,断自圣志,下诏亲征。
丑虏闻风而心破,兵戈未接,敌已退师,深自悔过。
此虽宗庙之灵,社稷之福,然亲征之诏不下,未必尔也。
澶渊之役既验之于前,而此尤可以为近證。
臣区区所以不避罪责,敢以亲征为献,伏愿陛下奋独见之明,授决胜之略,命将帅遣戍役而必行之,天下幸甚。
然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万一陛下听臣之计,则亲征未可轻动,必也以富国为先,而选将练兵次之。
兵家之策,当先为不可胜以俟其必胜,要之得人为用,则何施不可。
借使富国强兵,内无动摇,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种之能;
转输供馈,外无劳民扰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
临机果断,折冲千里,有如周瑜之勇;
度长虑远,收功于必成,有如赵充国之守;
严细柳之军,有如周亚夫者;
项羽之营,有如樊哙者;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有如房玄龄者;
兼资文武,出将入相,有如李靖者,则虽愚夫愚妇,亦知其可以必胜矣。
方今朝廷之上,士庶之间,不无其人,在陛下擢而用之。
夫以中国全盛之富,甲兵之众,加之得人以任将帅之职,亲征以挫蛮夷之威,则扫荡绝灭,可指日而待也。
此臣愿献陛下一策也。
臣又闻禦戎之术,以战胜为上,割地讲和皆其下策。
臣闻朝廷为金贼所迫,有议割地讲和者,臣深为陛下不取也。
以臣管见,为今日计,莫若遣词命之使,阳与之讲和,虚为之割地,俟其有怠心,乃掩其不备,会诸道精兵以歼灭之,此万全之策。
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若非郦生先说齐王,使为汉而称藩,及罢历下兵守战备,日与之纵酒,则韩信虽有百万之师,未能以岁月破也。
颉利走保铁山,遣使者谢罪,请举国内附,太宗唐俭慰抚之。
李靖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虏必自安,若以万骑赍粮而袭之,必得所欲」。
公谨谓:「上已约降,行人在彼,奈何」?
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哉」!
督兵疾进,于是擒之。
当时使韩信、李靖惜郦生之烹,怜唐俭之死,小有所不忍,则必不能成大功也。
臣今日之计,正合于此,伏愿陛下无为犹豫而不决也。
臣复为陈祖宗守土之艰难,使陛下读之寒心,则尺寸之地不可与人,群臣以割地为请,陛下必不轻允也。
臣闻昔者赵元昊叛,西方转战连年,兵久不决。
契丹之臣贪而喜功者,以我为怯且厌兵,遂教其主设词以动我,欲得晋高祖所与关南十县。
庆历中,聚重兵压境,遣其臣萧英等来聘。
仁宗皇帝宰相择报聘者,时敌情不可测,群臣莫敢行,宰相右正言富弼,即入对便殿,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上为动色,乃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开怀与语,不以夷狄待之。
英等亦不复隐情,遂去左右,密以其主所欲得者告,且曰:「可从从之,不可从,便以一事塞之」。
具以闻。
上命御史中丞贾昌朝为馆伴,不许割地,而许岁增币,且命报聘,往反十数,皆论割地必不可状。
及见虏主,抗辞不屈,既陈利害而说之,复宣皇帝之命以威之。
虏人感悟,遂欲求婚,然亦终为善词以却之,不过增币二十万,而契丹平复。
其后累年,契丹君臣守其约而不敢败者,虽本于祖宗德化之所感,然亦富弼之功也。
呜呼,使地而可割,则祖宗之朝已割之矣。
如其不可割,而群臣劝陛下为此计者,得无愧于富弼欤!
又况朝廷之根本正在于河北河北之要害又在于三关四镇,割三关四镇而与之,则自河以北皆非我有。
河北之地,陛下既不得而有之,其能久都大梁乎?
本朝惩五季之弊,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名挂于者号八百万,而衣食之给,一毫皆取足于官。
又非若府兵之制,一寓于农,非都四通五达之郊,则不足以养天下之兵。
此其所以都大梁以据天下之冲要,岁漕东南六百万斛以给军食,犹且不赡。
今若割河北之地,则陛下未免迁都长安
长安之地,左殽函、右陇蜀,襟凭终南太华之山,萦带泾渭洪河之水,其地利守而不利于运漕,将何以给天下之兵哉?
矧夫太原一郡,控扼二虏之咽喉,今弃太原,则下瞰长安才数百里,陛下其能久都长安乎?
大梁长安既不可都,又将迁之金陵,则自北而南,非者所居,而又边患未宁,国本摇动,安知无奸雄窥伺金陵者哉!
臣以是知割地之请,特可纾目前之患,非万世长久之策,陛下当介如石之不变也。
臣又闻昔之所是,今或为非,前之所用,后或弃之,乃所以趋时而应变,故孟子亦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汉文帝之时,固尝与单于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之民,而议和亲矣。
至我国家澶渊之战,丑虏请和,诸将皆欲以精兵会界河上而歼之。
虏惧,求哀既切,真宗皇帝诏诸将按兵勿伐,纵契丹归。
虏自是通好守约,不复盗边者累年。
则讲和之术非不善,臣辄敢以为不可者,时不同故也。
何则?
戎狄情性无常,乍臣乍骄,徒视中国之势强弱如何而已。
在祖宗之朝,国威素震,丑虏慑服而不敢猖獗,故与之讲和,则守约而不违。
前日国势委靡,边隙创开,武久不讲,士气堕怯,丑虏所以深入,既而与之讲和,徒费金帛亿万,适以资寇。
师退未踰数月,兵端又复蜂起。
臣以是知讲和反堕虏计中也。
且如前日金贼败北,种师道请以精兵临河,灭其馀党,儒臣介僻,坚执祖宗故事而不许歼戮,故有今日之祸,宜乎种师道饮恨而死也。
国家若实与之讲和,则外示怯弱,内费金币,盟血未乾,臣必知丑虏又乘势而攻矣。
孰若用臣之策,使虏反堕我计中也。
伏愿陛下采孟子用权之深旨,破金人反间之机谋,下令召四方之兵使奉词伐罪,扬威绝漠,尽杀而后已。
《传》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者,此也。
若谓用臣之计则失大国之者,又未足以语权变也。
昔者孔子阳货仕,而终不仕,与蒲人盟不适卫,而终适卫,则大人者言不必,行不必果,惟变所适。
彼既渝盟而犯我京阙,边屯吏士攘袂切齿,皆欲践其庭而空其闾,我以机而灭之,固其宜也。
况以小事大,畏天者也;
以大事小,乐天者也。
彼不能畏天而事我,反贪暴残灭而自开瑕衅,则天亦讨其有罪矣,夫复何疑?
此臣愿献陛下二策也。
臣又闻西戎之患,大于金贼。
祖宗之朝,羌人入寇,固尝弥年而不能解。
方今金人南下,残害滋甚,西戎虽安堵未动,然夷狄犬羊之性,敢肆凌侮,苟有以挫其威,则垂头掉尾,去不复顾,徒有譊譊之声,终无咥人之凶;
傥无以挫之,则群起而为人害矣。
臣以是知西戎虽未动,亦当预为之防,无使二虏合并为患,则难于支吾也。
且如今年春,赖天之灵,俾敌悔过而效顺,朔方无虞,天下同庆
其后朝廷若能会兵要地,控扼边陲,奋张国威,以震丑虏,则祸不萌于今日矣。
扬雄曰:「大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今夫宅于山者,必设陷阱以防猛兽之为害,宅于都者,必峻墙仞以防穿窬之为盗,此鄙夫野人之所共知也。
西戎自熙宁犯境以来,虽绝夏人赐予,熙河兰会转输飞挽之费,一岁至四百馀万,则其费可谓厚矣。
带甲戈者不可以数计,朝夕引颈举踵,伺我中国之便,以恣其残暴,肆其奸雄者,殆有甚于猛兽穿窬也。
太平之时尚当为之备,况金人已为患于中国,安可不早为之计,无使滋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图,况于戎狄乎?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
鲁鸡之不期,蜀鸡之不支」。
彼怯勇小大之势不同,非蚤正以待之,犹且不能胜,况二虏动欲与中国抗衡耶?
为今之计者,莫若明诏守土之臣,使严为之备,而又专委兵马司,使修车马、备器械,以图患于未然,则西戎不能入境矣。
此臣愿献陛下三策也。
臣又闻天下之大犹人身,夷狄者股肱也,中国者腹心也,股肱之疾既作于外,腹心之疾复攻于内,则不问人之肥瘠,其亡也可立而待矣。
秦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
于是遣将军蒙恬万里长城以防胡人,自谓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而不知祸起于萧墙之内。
一旦陈涉以瓮牖绳枢之子,无万乘之尊,无疆土之大,身非王公大臣名族之后,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智,陶朱倚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振起阡陌之内,奋臂一呼,天下响应,山东豪杰于是并起而亡秦矣。
臣以是知腹心之疾,尤甚于股肱也。
国家治平日久,冗食游手之徒触处有之,败军亡卒流离散徙者纷如也。
日则博奕饮酒于市,夜则而为盗贼、椎牛发冢于墟落之间,非礼非义,无不为也。
万一有豪杰者为之倡,啸聚山林,劫掠闾里,驱迫良民,以至擅名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纵横自肆而不可制,则为腹心之患,亦不浅矣。
顷者方寇窃发,血流通衢,江浙井邑多为煨烬、兵拿不解,所费巨万,始能致其头于阙下,诚可为后来鉴也。
况今兵戈四起,安知无方寇之流欲乘隙而作乱者耶!
以臣观之,守令得人,此无足虑。
盖州得一贤刺史,则千里蒙其庇;
县得一贤令尹,则百里受其赐。
德化足以格人心,威风足以挫强寇,锄奸铲猾,号霹雳手,则顽民悍俗,亦且惶惧恐伏,逡巡销缩而莫敢动矣。
臣闻王嘉曰:「国家有急,取办于二千石
二千石尊重难犯,乃能使下」。
县令既众,不能皆贤,但州得二千石能自重其威权以使下,则虽有黄巾赤眉,无足畏也。
尹赏之治长安,使吏民杂举轻薄少年恶子、鲜衣凶服持兵刃者,悉籍记之,一旦收捕,纳之穴中,由是盗贼顿止。
张敞之治胶东,明设购开群盗,令相斩捕除罪。
吏追捕有功,而上名尚书,调补县令者数十人。
由是盗贼解散。
赵广汉之治京兆,精于吏职,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铢两之奸,皆不能逃。
朱博之治琅琊,尝令属县各用豪杰为大吏,一旦窃发,县则移书诡责取办,其人尽力有效,必加厚,以是豪强慑服。
韩延寿之治颍川,置正五长,相率以孝悌,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奸人莫敢入界,而吏无追捕之苦。
龚遂之治渤海,移书敕属县,罢捕逐之吏,单车独行,务以德化,于是盗贼悉平。
此数子者,可谓善治郡者矣。
方今之时,其术亦有可用,亦有可去者,盖彼时此时故也。
臣为陛下今日之计,莫若明诏督责监司郡守,使勤于王事,常行举察,无以酒色昏其精神,无以贿赂易其心志,夙兴夜寐,常蕲仗节死义,尽忠犯难,以报国恩。
仍乞明诏郡县,有骄兵惰卒穷困亡命者,有累负重罪常赦不原者,有闾巷恶少不齿于人者,有困迫饥寒剽夺衣食者,并许自陈,革过鼎新,不念旧恶。
仍仰州县给赏召募,有愿奋力勤王、禦寇立功者,集官诣射圃试阅,择有股肱勇力之人,收录麾下,当行禁约,应副至期差使
夫如是,则旧染污俗,咸与维新,人人自奋,愿以身报国。
况以此笼络天下之豪杰,皆为我用,则啸聚为盗者无有也。
臣窃见圣诏尽诏天下之兵,臣知州县之兵,本不足以禦寇,今又起而之它,则其势愈杀矣。
若不早用臣计,一旦有豪杰奋发而起为之应者,赢粮影从,鳞集瓦合,攻城犯邑,则守令不过提携妻孥,遁藏草莽为自全计而已,谁肯为陛下守土者?
不若用臣之计,则盗贼不作,而国兵不乏,守土者又得以安其身,而尽忠竭节矣。
此臣愿献陛下四策也。
臣又闻当一方之重,寄百里之命,所以保守土地,全活生灵,邦之治乱,民之存亡,实有赖焉。
当其平居无事,无桴鼓之虞,无征伐之役,享高爵厚禄,处则华厦,衣则锦绣,跃骏马而罗红颜,坐重茵而食列鼎,高谈阔视,手挥指顾,号令吏民,则庸人懦夫亦可其任。
洎其遽有变故,回惶失措,不过婴城拱手,坐待其毙,甚者望风而窜伏矣。
曾不闻有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与劲敌遇,效死而不去者。
夫如是,则生民何赖焉?
然则忠义之士,卓然名节与秋霜烈日争严,使之当公家之任,而能提孤兵、守偏城、临大难而不夺其守者,难其人。
臣观唐明皇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得人不为不盛。
一旦禄山叛逆,哮噬无前,河北二十四州之吏,为贼诱引,委靡从顺者几半,逆为之计,不陷于贼者,独颜真卿一人而已。
玄宗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使王师有进征之援者,平原之守也。
继而张巡、许远与城父姚訚以数千疲苶之兵,而抗百万难制之贼,孤寄一隅,日战数十,挫贼之锋,鲠其喉牙,使不得进而搏食。
江淮之地,转输不绝,其民不为涂炭者,良以睢阳未下也。
此在当时,亦未至于扬芳飞英,角立杰出。
然一旦遇变,乃能忠义奋发,激昂天下之吏,虽赴汤火、冒矢石,而有不可屈之大节,载在方册,章章不可掩,使后世奸臣贼子,尸位素飧者,闻其风莫不惭汗。
脱或太守县令,人人皆颜真卿、张巡、许远、姚辈,则国势何患乎不振也!
夫以方今人材之盛,而臣乃敢昌言谓难其人者,臣窃见曩者清溪寇起,郡县之吏怀印绶、挈妻子而先去者,比比皆是。
当时士庶咸谓不能守土之臣必遭诛戮,以激贪懦。
既而交结权贵,互相汲引,巧为词说,文过饰非,非特不正典刑,又且悉与叙复,故忠义之风不振,而臣子无所矜式,使夷狄交侵,几危社稷,而河北守令,罕与为敌者,循前弊而已。
假使当时方寇既擒,不能守土者悉与诛戮,则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敌人未必能深入,若蹈无人之境也。
臣为今日计,莫若明诏丁宁诰戒天下郡县,宜思患而预防之。
过此以往,或有内陵外侮,攻犯城邑,而能禦敌自全者,许擢用于朝而推恩于子孙。
如或不能保守,复循旧风,即与斩首以戒后来,仍流窜其子孙于远恶之地,纵累经赦,不许原罪,则人人思效死,而莫肯为逃逋自安之计矣。
此臣愿献陛下五策也。
臣又闻有常产者有常心,无常产者无常心。
无常产而有常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常产,因无常心,苟无常心,放僻邪侈无不为矣。
臣伏睹圣诏许馀路忠义之士率众勤王,甚盛举也,然天下之民,不能保其常心。
以臣观之,河北、河东京畿,不幸为夷狄侵陵,自当体国念家,人自为战。
圣诏许其聚徒众,捍寇立功可也,若施之于馀路,则不可也。
何则,民无常情,约之以法,劫之以威,则规规然不敢自肆。
无以制之,则若寘猿于木,投鱼于渊,安能保其不恣哉?
臣观今日应募而起者,多豪横之民,浮家泛宅而无所归。
一日云集,则号令贵乎有威,统御贵乎有法,左右前后不紊其常,旌旗行伍不汩其序,然后击之无敌,散之不乱,而可以立武功也。
如使擒纵不得其人,则变心而祸患作,本以治乱,反以致乱,本以禦寇,反以助寇,安知无奸雄投隙,假勤王之名为叛逆之贼哉!
此无他,馀路安堵如故,人物繁富,仓廪实而府库充,豪横之人制之不得其术,则见所可欲而争端起矣。
臣近观福建路发募兵经过临川,统御无术,遂尔作乱,强劫妇女,虏夺衣物,破人家产,而人莫敢谁何,不过吞声饮恨,无所从诉。
臣始闻之,不胜太息。
窃虑炎炎不已,则为大患也。
幸而州府访闻,即严行禁约,使后来者少挫其气而不复肆陵侮。
臣为今日计,莫若速降诏旨止绝馀路,不许聚徒众,所有已应募者,仰同心协力,共立边功,当有厚
如复欲召募勇敢之人,即仰州县给赏自募阅试,择其堪用者录之,仍即绳之以军法,无使复袭前弊。
臣观孙武一斩队长之首,而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患约束之不明,申令之不熟也。
若以为天子已下之令而不可中辍,则又非所以安邦也。
臣观两汉英断之主,无出高祖郦生谋挠楚权,欲复立六国,高祖曰:「善。
趣刻印」。
及闻留侯之言,吐哺而骂,曰:「趣销印」。
夫称善未几,继之以骂,销印刻印,有同儿戏,然其计足以安社稷,无伤乎高祖知人之明也。
此臣愿献陛下六策也。
臣又闻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然以臣观之,则天下安危,将相皆在所注意,况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则天下虽有变而权不分,权不分乃所以为社稷计也。
是以宣王承周衰之后,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当时北有猃狁之难,伐之不可后时,必有严翼之人,以共服,然后能
虽有严翼之人,无将以率之,则亦未可必也,故必有文武吉甫以为之将,然后可必也。
《诗》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是也。
吉甫为将于外,而内无忠顺之臣与之同志者辅王耳目,而迪其心志,则妨功害能之人至矣。
妨功害能之人至,则若吉甫者,其身之不救,何暇议胜敌哉?
故必有张仲孝友者在内,然后吉甫得以致力于外以有功。
然则宣王所恃以收功者,张仲孝友而已。
《诗》曰「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是也。
窃以今日金贼之患,殆有过于宣王之时,陛下欲成中兴之大业,则伐之尤不可后时。
朝廷大臣如张仲孝友者,想不乏人,然未识宣威沙漠以统王师者,有文武之吉甫耶,借使有之,则为宰相者,不识同心同德以辅王耳目而迪其心志,有如宣王之时耶?
臣观吕太后时,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丞相陈平患之,陆贾画计,曰:「社稷安危,在两君掌握之间尔,君何不交欢太尉」?
陈平于是与绛侯深相交结,卒诛诸吕,而汉祚不绝者,陈平能用陆贾之计故也。
臣为今日计,尤在选将择相,无轻付此柄,而使之内外相和以济国难,则敌人无足虑。
以臣观之,如李纲者本无大过恶,不宜置之閒散之地。
之功业卓伟,忠义奋发,真社稷之臣,天下之所乐从,海内之所推称者也。
闻其谴谪,虽闾里庸夫野老,莫不咨嗟感愤,以为国家不能用人也。
夫处之以将相之任,则当取其大功,而略其小过。
臣闻在上皇朝,京师暴水泛涨,文武百僚皆备船筏为避水计,独奋然为上皇敷陈灾异,忠言苦口,虽旋被谴责,而甘心无怨。
既而后患果符其语。
陛下明断,擢卿监之中,而处之以枢要之职,天下知朝廷得人矣。
既而金贼势迫,群臣有它幸之请,独毅然断其不可,于时朝廷大臣姻属皆散而之四方,甚若蔡京父子蒙被渥恩,莫与比隆,一旦变起,举族逃遁,无毫发为社稷计者。
全室不动,仍肯以身当战之先,故天下皆知此时微为之宰制,则京师已为丘墟,生民皆为鱼肉矣,其功岂小补哉!
今日岂可以用军之小过,而黜之于外,是失天下之望也。
臣闻汉高祖奋布衣,提三尺剑起于丰沛,六年而成帝业者,盖以其能知人而善用尔。
故尝告于群臣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以其能用三杰,运筹帏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臣以是知人各有所长,用人者当量能授任,使萧何而为战胜攻取之事,必不能矣。
房琯自负天下为己任,然一举丧帅,不复振。
以忠义自奋,片言悟主以取宰相,必有大过人者,用违所长,卒无成功,后世所以惜之。
臣谓若者,可镇国家、抚百姓、安四夷者也,至于用兵,恐非所长。
然则今日之失,非之罪也,用者之罪也。
陛下谪之于散,是弃萧何、房也,是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也,得无为金贼快其私忿耶?
臣又虑朝廷之上,六贼死党尚有存者,不然,则白时中、李邦彦之姻属尚有大用者,故阴为之陷阱,吹毛求疵,洗垢索瘢,中含沙之射影,而陛下未之察也。
使无是辈则幸甚,脱或有之,尤今日所宜急去也。
臣闻王圭进见唐太宗,有美人在侧,本庐江王姬,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者乎」?
因以郭公善善恶恶之事而讽之,曰:「知庐江之亡而姬尚在,正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臣即此以见陛下知而不能用,是亦郭公之善善也;
知六贼之朋党而不能去,是亦太宗庐江王姬也。
朝廷进见之臣,不识有能如王圭之讽谏者耶?
臣为今日计,莫若速降诏旨,复旧职,则朝野同欢矣。
此臣愿献陛下七策也。
臣又闻安边禦戎之术,在于择良将,选精兵,求辩士,尊谋主,四者并用而不偏废,然后可以兴大事也。
穰苴斩庄贾而晋师罢去,燕师渡水而解,韩信背水一战而擒赵王歇斩成安君泜水上者,得良将也。
孙膑伏万弩于马陵之下,魏军至而伏发,庞涓死焉。
李靖将轻兵至丹阳辅公祏擒者,得精兵也。
陆贾使南越,尉佗箕踞,能使之去黄屋而称臣。
韩愈镇州,而牛元翼溃围而去,王廷凑不追者,得辩士也。
李左车之缚而师之,收燕齐,用侯君集之策而攻之,遂降盛者,得谋主也。
臣尝患世之论兵者,徒知重将帅之选,急士卒之练,修器械、观形势,推风角鸟舌云祲孤虚之法而已,至于辩士、谋主,则略而不论,正所谓知用兵而未知所以用之之术也。
臣伏睹臣僚上言,谓今日边患方炽,殊乏虎臣。
天下之大,未必无其人,欲乞明诏州县,有拳勇股肱之力杰出于众者,及有兵谋武艺才堪为将者,俾以名闻,擢而用之,甚盛举也。
然以臣观之,未甚尽善,何则?
自将而言之,固不以一概论。
有一军之将,有一国之将,有天下之将,又岂特有拳勇股肱之力、兵谋之人,然后可以为将哉?
斩蛟长桥,刺虎南山,走有追风之逸,射有贯虱之妙,被坚执锐,所向无前,攻城破阵,所至先服者,特可以将一军而已。
千变万化,神出鬼没,或纵之而后擒,或以负而为,测之而益,运之而无方,若金在镕,惟冶者之所铸;
若泥处埏,惟陶者之所埴。
所攻辄破,所击辄取,无往而不利者,一国之将也。
以仁伐不仁,以义伐不义,拯民于水火之中,跻民于仁寿之域,致壶浆以迎王师,而人惟恐居后者,天下之将也。
又岂特恃其股肱之力、武艺之精而然哉!
古人固有不持尺刃,不操寸戈,而能却百万之师,以至谈笑而折冲,偃息而销衅者,在于临几果,料敌明,运以筹策而已。
又况用人以安天下,不专以文辞取,不可以家世论,当考其行实,究其才能如何耳。
季布遭髡钳而有名将之称,娄敬脱挽辂而建金城之固,萧、曹起于刀笔吏,英、卫起于罪亡之馀,郦食其监门狂生,樊哙特鼓刀仆御,班超一腐儒耳,薛仁贵特田家子耳,一旦依日月之末光,皆能勒功帝籍,振名后世。
借使汉唐之君不能用之,则数子者亦湮没于无闻矣。
军法曰:「使使勇,使贪使愚」。
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要取其利,愚者不计其死。
使人能收其长而弃其短,则将帅何患乎乏人也。
以臣观今日募兵之众,则精兵不患乏人,然臣窃疑良将辩士谋主,未必多多益办也,且如仁宗皇帝时富弼契丹割地之请,是亦辩士之功也。
臣窃意金贼虽强悍如此,然为之主者,又岂无大略哉,亦必知世道之安危,识国运之盛衰。
万一得辩士如仪秦之流,圆机不碍,能掉寸舌,纵横议论,俾独驰一介之使,喻之以祸福之机,陈之以利害之大,讲邻国之好而启之,援信使之證而诱之,使之动心骇听,彼未必不一言悔悟,复守旧约,而不敢侵我疆土也。
臣为今日计,广诏京畿诸路,士庶有学足以该古今,识足以贯天人,才足以供倚马之求,辩足以破倾河之论,压之以威而益进,恐之以死而新,一人而兼得斯数者,仰州县审实保明,解发赴阙。
又乞诏天下有雄才大略,能画安边之策,能知用兵之权,守边可以贤于长城,战胜可谓国士无双者,并仰州县审实解发,陛下亲策于庭,量才授职,试其所长,则良将辩士谋主,一举而兼得之,何忧乎虎臣之乏也。
方今边患日炽,正广收人物以备驱策之时,无以臣言为狂妄也。
此臣愿献陛下八策也。
臣又闻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矣」。
臣以是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特在于得民与不得民之间耳。
《传》所言「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天下」者是也。
臣窃观天下之民,似有离心。
盖自太上皇临御之日,奸臣擅权,蠹贼滋甚,假奉上之名,而割民之脂膏,托崇道之势,而夺民之产业,因花石之微而驱民于困厄之地,缘名字之讳而挤民于罪亡之馀。
天下士庶阴怀怨恨之气,抑郁而不敢吐,上违天心,下乖民和
故顷者方寇窃发,民乐其祸,而有何独后我之叹,则民心之离也久矣,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幸赖祖宗遗德馀烈尚有存者,故纪纲未至于大坏。
去年春金贼入寇,国势几危,若非上皇明断,禅位陛下,使人心怀宋,则天下已非国家有矣。
何则?
黎元赤子,皆知陛下在储宫时,恭俭仁孝之名闻于远迩,故即位之初,闾里相贺,知天下可指日安也。
既而悉诛六贼,天下又复相贺庆,谓陛下能除民之害,真安邦定国之主,是知民心固乐从也。
比者圣诏起兵,国家太平日久,颁白之老,不闻金鼓之声,一旦干戈扰攘,黎元固已动心而骇目,加之无识凶徒,簧鼓不根之语,谓国家败兵既数,将下诏民间三丁选一以为用,智者知其流言,陛下必不为此,奈流俗易于摇惑,虽家置长喙,人为说铃,亦未能决其疑。
臣恐此语一煽,民心不无摇动,甚者预为生离之忧,则求其安堵不动不可得矣。
此盖流言者之罪,然亦国家募兵有以致其疑也。
臣愚欲乞陛下速降诏旨,安抚天下,明断此意,使解其惑,以民心。
广施德化,使恩有馀地,为子孙万世无疆之休。
仍乞天下所发遣募民,见在京畿,诸路屯聚捍寇者,俟金贼旋师之日,命将帅出厚以募,有愿住者乞留守京畿以防后患,仍约以归期。
其不愿留者悉遣之,若抑而留之,又致变矣。
陛下如其吝赏给、惜供馈、不招军以控扼边陲,则臣心知边境骚扰无时而已,异时复下诏募兵,则东南之民其力疲矣,其财耗矣,岂能保其必胜哉?
乃天下所发至募兵,所以忘身而犯难者,不过希而已。
借使金戎已宁而遣之归,有功者固当厚,无功者亦劳其来。
一则怀之使无异心,二则诱之可以再用,实良策也。
兹数者皆欲陛下民心以长有天下而已。
此臣愿献陛下九策也。
臣又闻先王之理财也,若持衡然,不使之偏归于公家,亦不使之偏入于私室,惟其适而己。
省赋敛轻徭役者,虽先王之善政,然国家有夷狄之难,将欲养兵而禦戎,则其实不过以安百姓而已。
虽敛财于民,为募兵之,下亦无怨言也,第不可以取伤廉而已。
臣近睹诏下募兵,诸路多科于民,使百姓所费不赀,而乌合之众又不足以立事,至于忠义之士,能率强勇之人,以徇国家之急,则官府无钱以给馈饷,聚而复散者有之。
以臣愚计,窃谓万一边患未宁,再欲募兵,则不若以税额量情均科钱以助国用。
其有官之家,并不蠲免,则所敛薄而均,百姓皆乐而从之,取之虽微,而聚之即多。
州县预贷官钱,募勇敢之人以勤王事,则足以禦寇矣。
所敛之钱,存其三之一以募兵而守城,馀者悉为起兵之费,甚尽善也。
臣尝以是遍询于乡老士庶,皆善其计,以是知民情之乐从也。
臣又虑兵馈不给,则臣有策于此,可使不损于民,不害于公,令下之日,诸路军储霈然有馀矣。
所谓策者也?
臣谓天下所纳米以造酒者,不过欲市利而已。
为今日计者,莫若速降诏旨,罢卖官酒,许州县之民投状召保,均分酒课,任自造卖,仍委局务者日计其利,无使亏折,应诸路所入米悉以充兵馈,则榷酤不劳,而军储可给矣,其策岂不良哉?
此臣愿献陛下十策也。
臣于十策之外,又有三事,亦今日之不可缓者,试昧死为陛下陈之。
闻之《书》曰:「左不攻于左,汝不共命。
右不攻于右,汝不共命。
御非其马之正,汝不共命。
用命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臣以是知古者王师之出,有不用命而胜敌,必戮而不赦,况望风降伏者,其罪宜如何哉!
臣窃闻比者三军临阵,将士或有背命,遂尔降敌,臣愚欲乞陛下明诏抚怀军情,使各奋其勇,仍有降敌者悉戮之,则军势振矣。
此其一说也。
臣又闻明君贤相,所以动而胜人,成功于众者,多用间术。
故兵家之策,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故三军之事,情莫亲于间,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臣窃意金贼强悍,傥或未可以力胜,则不若用死间之术而灭之。
臣身虽不长六尺,而万夫;
辩虽未足以方仪秦,亦可谓圆机而不碍者也。
臣以忠义自奋,何惜一身,为陛下用此术以扫荡丑虏,而安我社稷耶!
方今将帅如其已有良策灭之,则生民之幸也。
万一未有其计,则伏愿朝廷借臣一介之使,遣臣见虏主而说之,臣自有策,能使丑虏倒戈卷甲,不复侵侮。
如欲绝其种类,则臣亦愿以死间。
伏愿朝廷俟其有弛心而无备,则遣将领精兵以歼之,臣虽遭鼎镬,能以一身破强悍之虏,而安我宋二百年之社稷,使万世之下,奸臣贼子诵臣之名,莫不掩卷而惭叹,则臣虽死犹生也。
伏愿陛下明断而决行之,无谓臣韦布之贱,不能立此功也。
古语有之曰:「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虿之致螫;
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
取其能必行之。
臣前所谓使韩信、李靖惜郦生之烹,怜唐俭之死,小有所不忍,则不能成大功者,正此谓也。
此臣所欲言者二也。
臣又闻阴阳家流,有三奇八门之术,天子庶人之式,足以自利,足以厌人,扬兵九天之上,尸敌千里之远,天神地祇,皆为我用,则取胜之大要也,今何苦而不用哉?
精此术者,每有其人,陛下求之未切尔。
臣愿下明诏如求贤之急,必得此辈以济大事,天下幸甚。
此臣所欲言者三也。
臣闻马周以草茅一介之士,为唐条陈二十馀事,皆当世所切,太宗爱而擢用,以佐明圣,不胶漆而固,恨相得之晚,非王佐才畴能及此?
萧铣江陵,屡战不克,李靖陈图十策。
有诏拜行军总管,军以委焉,师至夷陵萧铣遂行。
臣以鲰生恭诵圣诏曰:「每闻边报,痛切朕心」。
臣是以感激自奋,愿以身报国,故昧死献十策。
臣无王佐之才,非敢望若马周之擢用,特愿用臣狂计以擒金贼之渠魁,扫荡边尘,复祖宗之规模,庶几不愧李靖献策以图萧铣,则臣虽以直言犯逆鳞,自取诛戮,亦没齿无怨言。
然臣所陈特今日之急务,至于朝廷之阙失,政令之僻违,甚有可言者,臣以陛下方今有北顾之忧,故且置而勿论。
臣又窃闻学古入官,挟策登第者,平居贪位慕禄,惟恐居后,窃窃然常有不满意,一旦国家有变,虽捐躯以报,尚何所惜。
奈何风俗衰薄,忠义陵迟,故有官君子,方且酣畅自适,不以社稷为念,甚至赴阙注调者,才闻变起,不参部而归者有之,及京畿而反者有之。
其间有能奋身为国者,几何人哉?
间或有之,则群聚而笑,指以为狂生。
臣闻其语,忿气拂膺,恨无上方斩马剑以断其腰领。
臣恐此风一扇,天下靡靡入于衰败,故愿以死间之术,为陛下安天下之民,庶几少植忠谊,以振颓风。
仍不避斧钺之诛,敢献此书于朝廷也。
伏愿陛下函容之德,天高地厚,怜臣愚忠,恕臣狂斐,以来忠直之言,以激衰败之俗,则万世之幸也。
傥或以臣言无足采,而又以草茅之贱,上玷圣聪,下触权臣,必欲置之死,则臣亦甘心焉。
臣无任瞻天望圣俯伏待罪之至。
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昧死谨言。
按:《欧阳修撰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大唐银青光禄大夫彭王傅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太子少师东海徐公神道碑铭 唐 · 张式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五
惟天阴骘下土。
恢宏相导。
降圣启运。
生贤佑时。
犹三光五行。
晷度盈缺之无𠌤候也。
元宗开元之后。
景化昭融。
选建明德。
大旌文学
肃宗嗣位。
首革艰运。
方用大刑。
荡秽□□则武功戡难。
议狱缓死。
代宗□□□今上纂丕图。
参任二柄。
以康亿兆。
会稽公历奉四后。
周旋五纪。
各因其会。
振耀长才。
有润色皇猷之词。
匪躬纳谏之直。
有铨综九流之鉴。
威怀九德之重。
故外统□□内亚冢卿。
开国承家。
分茅胙土。
所不至者。
未升鼎司
儒流展用。
亦已厚矣。
公姓徐氏。
讳浩
字季海
东海郯人
杭州钱塘县令澄之元孙。
皇朝逸人□敬之曾孙。
兖州九龙县吏部侍郎师道之孙。
银青光禄大夫洺州刺史左散骑常侍峤之之子。
禀命于天。
禀训于先。
禀气于山川。
国器斯全。
辅之沆研。
无得而□郁为通贤。
年十五究经术。
首科升第。
始擢汝州鲁山主簿
□□□卑时论称之。
无何诏徵。
俾□□贤院大学士燕国公说
文之沧溟。
代宗师。
尝览公应制喜雨赋及五色鸽赋兼和制等诗。
曰。
后进之英。
今知所在。
赏叹不足。
□为上闻。
赐帛出于中禁。
依声播于乐府。
无翼而飞。
遽□□□□□□实爱其才。
申其用。
始终以之。
太子校书集贤殿待诏
巩县
寻拜右拾遗
张守圭之节制幽蓟。
恩冠诸侯。
钦承威名。
特以幕僚陈乞。
优遂其请。
监察御史
常侍府君忧。
服除。
京兆府参军
□□荼蓼。
毁滨于灭。
无复宦情。
既□逾年。
勉从亲故之谕。
起就常调。
河南府司录
河阳令
先是有晻昧疑狱。
系囚六十人。
公下车镜照。
一立尘洗。
犹□雷启□□□□□阖境□□熙熙如也。
桐乡遗爱
碑颂□□改太子议郎东土留守王□辟从其事。
有河清俚人。
伪作符命。
埋深溪而表异。
滋拱木以徵年。
然后假献岁之辰。
矫元元之诰。
审言(阙八字)以得之益雷同之口矣。
且云祚圣。
难以□□□□既于听闻。
史笔方裁于简册。
公明徵篆隶。
立辩乖讹。
正大谬于已然。
折偫言于独是。
既而致诘。
悉验其奸。
金部员外郎
都官郎中
岭南(阙八字)求成俗事多诈滥吏□□□□公□□洁□□□□憎枉信义必行于夷獠。
廉平可动于鬼神。
五岭百越。
颂声四合。
同诣方面。
请建旌德碑。
都督张九皋为之飞章。
朝议以为主圣臣忠。
□建圣德颂。
人到于今歌之。
刑部郎司农少□□□兵部尚□□□□□幽陵始祸。
宇县兴师。
公以官在职司
志当静乱。
驰驿诣阙。
陈谟纳忠。
度向背于兵锋。
算堤防于地理。
虑先物表。
机变日□天子奇之。
方超大任。
奸臣忌害。
□□□□除□州刺史
建旆即路。
皇情乃寤。
念剪桐之立信。
谓剖竹之非轻。
乃加本州防禦使
锡金印紫绶。
京师失守。
翠辇西巡。
成都筑受养之宫。
灵武奉继□之制。
召公行在所
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
时銮舆未复。
鹤诏急宣。
尤资倚马之能。
多类奋鞭之速。
公虔恭法□咫尺天颜。
握管风生。
落笺泉洒。
皆如响答。
特迈词锋。
上奇其才。
谓□幽赞。
以本官兼尚书右丞
封会稽县开国男
丧乱既平。
皇极反正。
辅宣天子之孝。
奉扬君父之慈。
元宗孝感光天之诏。
肃宗献至道□□之□启沃两宫之□□□三接之恩。
独以雄文□□□□前代。
文□之盛。
孰可俦其类欤。
当时以陷贼衣冠。
正名同恶。
百辟会议。
三司定刑。
其徒三千。
将寘重典。
公上引大易三驱之□雅诰惟轻之义。
近徵侯君集反于辇毂。
太宗唯罪四人。
越王□□□□狄仁杰议诛元恶。
而言国章有素。
故事斯在。
理要。
端如贯珠。
百寮倾听。
无复异论。
廷诤三进。
竟获减论。
李辅国凭宠恃勋。
台臣侧目。
有命将授左散骑常侍
□□□□公敷陈曰。
败由官邪。
名不可假。
登□珂鸣之地。
侍从顾问之间。
授非其人。
期不奉制。
有命改授大詹事
且曰。
将来命官若此者。
皆许以闻。
然蹇谔之诚。
幸伸于一捷。
而浸润之谮。
竟中于多言。
因除国子祭酒
遂贬庐州长史
代宗践祚。
公论勃兴。
乃□复中书舍人
银青光禄大夫集贤殿学士副知院事
寻迁工部侍郎
杨慎微病久政荒。
殁于南海
冯崇道阴奸伺隙。
盗据新息
以为杖节□绥。
非公莫可。
岭南道节度观察等使兼御史大夫
公折简飞书。
先明大信。
顺流鼓棹。
以示不疑。
见书者皆曰。
此选补徐郎中之名也。
父母至矣。
复何所求。
既而倾岩洞以请命。
□戈鋋而顿颡。
穷南极东。
人迹罕通。
习习祥风。
荡其□□无□□□举(阙七字)复□庶富而后教之。
会来年有吏部之拜。
复兼集贤学士
尝领东都选务。
铨第举科。
凡百其流。
拔奇者一人而已。
比居宰辅□□踰年即□相□齐公其人焉。
洞鉴深识。
皆此类也。
□不□德瑕不掩瑜
执法者所绳。
又黜朗州别驾
皇上登宝位。
徵拜彭王傅
会稽郡开国公
食邑二千户
睹风仪之可法。
惜春秋之已暮。
尊德尚齿。
方欲以论道之位处之。
其明年。
薨于长安永宁里之私第。
享龄八十。
告第加等。
太子少师终焉。
公礼义之舆。
中和所蕴。
智周显晦。
行茂家邦。
班固董仲舒公孙宏倪宽以儒术通世务。
□三人似□其□□□度德以义。
复何愧于前贤。
先府君擅书。
公尝受笔法。
□□忘倦。
草隶兼优。
开元天宝之间
倾玉帛刻琬玉者。
一门二妙而已。
议无优劣。
右军父子拟焉。
始自登朝。
特为中书令张曲江所器。
忘年定契。
不复以礼秩关情。
故当代英选。
孰非交友。
□□彦异。
自我吹嘘。
所以累登石渠
再践西掖
入更台省
出拥旌旄。
九迁而硕望弥高。
三黜而轻痕不污。
宾实本末。
信中庸之君子欤。
公以建中三年四月二十五日薨。
其年十一月葬于东都偃师县先茔之左□洎贞元十五年
嗣子现。
罢宰王畿新安
璲为东府法曹掾。
珰玫。
进士未第。
伯仲之存者四人。
现尝以家传遗文。
俛叙其志曰。
史牒藏诸册府
墓隧閟于幽扃。
永惟世德。
尚隐松楸。
未奉纪功行于金石。
留九□□百代朝建夕殒□□无恨国有干戈之故。
家有死丧之戚。
恳愿未就。
垂二十年。
辞将涕从。
礼以情激。
则圣人所谓扬名于后代以显父母者。
扬己之美。
与扬亲之美。
俱孝子也。
其□□□顾□□寂之请□□□□之效铭曰。
东南有截。
强霸者
中蟠会稽
旁浸海浙。
含风蕴玉。
浴日孕月。
象合粹灵。
气生才哲。
才哲伊何。
会稽公
克□克亮。
克孝克忠。
种蠡宏谋。
王谢高风。
实探其奥。
实□其踪(其一)
会稽之德。
和柔且直。
朗迈温重。
威仪抑抑。
乃辩奸谄。
偫疑去惑
载谳典刑。
刀锯减息。
内外更践。
卑高称职。
绩著缣缃。
爱留邦国(其二)
会稽之文。
代天为言。
藻绘皇猷。
宏化□含和变□□泽伸冤。
邃剧渊塞。
疾如雷奔。
宣明日月。
赞翊乾坤。
敷畅大号。
亲亲尊尊。
草隶兼善。
钟张抗论。
一台二妙
独耀吾门(其三)
会稽之武。
非谓暴虎。
建旆鞠旅。
往绥南土。
南之凶残。
民痛里殚。
盗邑乘城。
馀孽桓桓。
于以代起。
推诚静献。
人谓投戈。
我唯挥翰。
翰墨所经。
人胥辑宁(其四)
会稽之终。
翰苑其空。
宸扆轸悼。
邦人辍舂。
楷模遗草。
景行中庸。
大雅道丧。
谁其发蒙。
成周之东。
天地之中。
邙洛向背。
终华会通。
故茔新垄。
□□□□勒石铭德。
悠悠不穷(其五)
高昌 唐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
明罚敕法。圣人垂惩恶之道。
命将出军。王者成定乱之德。
故三苗负固。虞帝所以兴师。
鬼方不恭。殷宗所以薄伐。
朕嗣膺景命。君临区夏。
宏大道于四海。推至诚于万类。
凭宗社之灵。藉股肱之力。
亿兆获乂。尉无虞。
建木棘林。山经靡纪之域。
幽都大夏。王会不书之君。
莫不革面内款。屈膝请吏。
袭冠带于魏阙。均征赋于华壤。
高昌曲文泰。犹为不轨。
敢兴异图。事上无忠款之节。
御下逞残忍之志。往经朝谒。
备加恩礼。溪壑难满。
曾无报效。禽兽为心。
遽怀凶狡。诏命之严。
禀承之诚既阙。王人之重。
祗敬之礼亦亏。自隋季道消。
天下沦丧。衣冠之族。
疆埸之人。或寄命诸戎。
或见拘寇手。及中州既定。
皇风远肃。人怀首邱。
途经彼境。皆被囚系。
加之重役。忍苦遐外。
控告无所。又伊吾之右。
波斯以东。职贡不绝。
商旅相继。琛赆遭其寇攘。
道路由其壅塞。又西蕃突厥
战争巳久。朕悯其乱离。
志务安辑。乃立咥利始可汗兄弟。
庶令克复旧土。文泰反道败德。
幸灾好祸。閒谍酋豪。
交乱种落。遂使毡裘之长。
亟动干戈。引弓之人。
重罹涂炭。又焉耆之地。
与之临接。文泰疾其尽节。
轻肆凶威。城池有危亡之忧。
士女婴劫掠之酷。加以虐用其众。
毒被所部。赏罚无章。
内外嗟怨。缮造宫室。
劳役日新。修营舆辇。
僭侈无度。法令深刻。
赋敛烦重。举手动足。
咸罹网罗。畜牧园果。
悉有征税。众力巳尽。
人财巳竭。饥寒总至。
愤叹盈途。比屋连甍。
不胜苛政。故老儿童。
思沾王泽。朕受命上元
为人父母。禁暴之道。
无隔内外。纳隍之虑。
切于寝兴。录其旧款。
仍怀悯念。所以频遣使人。
具申朝旨。勖以为善之规。
示以自新之路。庶知感悟。
无烦师旅。而昏迷遂性。
荒怠不悛。贯盈之衅既稔。
天亡之期巳及。况复文武具僚。
戎狄君长。请倳刃者相属。
怀逐雀者比肩。宜顺夷夏之心。
以申吊伐之典。讨凶渠之多罪。
拯无辜之倒悬。今遣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副总管右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副总管左屯卫将军薛孤吴儿行军总管武卫将军牛进达等。
董率众军。宏宣庙略。
乘驿进路。同会虏庭。
莫不气夺风云。精贯日月。
援桴怀愤。拔距争先。
良将奋建瓴之威。锐卒效如貔之勇。
冀马燕犀。犹迅雷之震击。
云梯地道。若至神之变化。
以此制敌。事等摧枯。
以此屠城。易于反掌。
然朕矜哀之心。有怀去杀。
胜残之道。无忘好生。
文泰面缚军门。泥首请罪。
特宏焚榇之泽。全其将尽之命。
自馀臣庶。弃恶归诚
并加抚慰。令各安堵。
示以顺逆之理。布兹宽大之德。
如其同恶相济。敢拒王师。
便尽大兵之势。以致上天之罚。
明加晓谕。称朕意焉。
长孙无忌等子县公 唐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
惟王建国。
厚礼被于元勋。
惟帝念功。
茂赏隆于延世。
是以亲贤作屏。
著在周经。
支庶毕侯。
义存汉典。
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无忌尚书左仆射邢国公元龄故尚书右仆射蔡国公如晦灵州都督吴国公尉迟敬德左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许国公高士廉兵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右卫大将军郢国公宇文士及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秦叔宝泸州都督宿国公程知节等。
或宇量凝深。
地兼贤戚。
或风鉴宏远。
功参帐幕。
或志怀强正。
便蕃左右。
或干略宏举。
契阔戎旃。
或委质藩朝。
陈力王室。
诚著出纳。
节表屯夷。
经文纬武。
忠勤恳至。
固巳契叶风云。
寄深舟楫。
虽褒贤之道。
巳纪于旂常。
而推恩之令。
未洽于冑绪。
宜赐宠章。
式遵故实。
无忌元龄如晦敬德封一子郡公
士廉君集士及叔宝知节封一子县公
俾夫拜前拜后。
比踪曩烈。
如带如砺。
垂裕后昆。
功臣世袭刺史 唐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
周武定业。
胙茅土于子弟。
汉高受命。
誓带砺于功臣
岂止重亲贤之地。
崇其礼秩。
抑亦固磐石之基。
寄以藩翰
魏晋巳降。
事不师古。
建侯之制。
有乖名实。
非所谓作屏王室。
永固无穷者也。
隋氏之
四海沸腾。
朕运属殷忧。
戡剪多难。
上凭明灵之祐。
下赖英贤之辅。
廓清宇县。
嗣膺宝历。
岂予一人。
独能致此。
时迍既共资其力。
世安而专享其利。
乃眷于斯。
甚所不取。
但今之刺史
即古之诸侯。
虽立名不同
而监统一也。
故申命有司。
斟酌前代。
宣条委共理之寄。
象贤存世及之典。
司空齐国公无忌等。
或材称人杰。
望表国章。
论道庙堂。
寄深舟楫。
用资文武。
诚著艰难。
折冲阃外。
隐如敌国。
或志力忠烈。
实为心膂。
或气干强果。
是曰爪牙。
策名运始。
功参缔搆。
义贯休戚。
效彰夷险。
嘉庸懿绩。
于朕心。
宜委以藩镇。
改锡土宇。
无忌可赵州刺史
改封赵国公
尚书左仆射魏国公元龄可宋州刺史
改封梁国公
司空蔡国公杜如晦可赠密州刺史
改封莱国公
特进代国公靖濮州刺史
改封魏国公
特进吏部尚书许国公士廉申州刺史
改封申国公
兵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陈州刺史
改封陈国公
刑部尚书任城郡道宗鄂州刺史
改封江夏郡王
晋州刺史赵郡王孝恭观州刺史
改封河閒郡王
同州刺史吴国公尉迟敬德宣州刺史
改封鄂国公
并州都督府长史曹国公李绩蕲州刺史
改封英国公
左骁卫大将军楚国公志元金州刺史
改封褒国公
左领军大将军宿国公程知节普州刺史
改封卢国公
太仆卿任国公刘宏基可朗州刺史
改封夔国公
相州都督府长史鄅国公张亮澧州刺史
改封郧国公
馀官食邑并如故。
即令子孙奕叶承袭。